來源:鈦媒體APP
移動支付還有新故事嗎?
眾所周知的是,作為這一市場的最大贏家,騰訊與阿里雙方瓜分了近九成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而在“雙寡頭”背后,中國移動支付舞臺上其實還有另一個十分重要而低調的角色——支付服務商,數量龐大的服務商們,實際承擔著最終落地執行的重任。
2018年3月19日,微信支付合作伙伴大會連續第三年召開,其主角正是廣大的支付服務商,騰訊副總裁、微信支付總經理張穎去年末曾透露,微信支付目前已有超過3萬家服務商合作伙伴。梳理歷年微信支付在合作伙伴大會上提出的戰略關鍵詞,或許可以一窺騰訊對于服務商戰略的演進脈絡。
微信支付合作伙伴大會現場
微信支付合作伙伴大會現場
2016年的合作伙伴大會上,微信支付開啟了“星火計劃”,投入1億元激勵服務商,幫助服務商拓展商戶資源和持續運營,這是業內首次對中小服務商進行的大規模激勵。
到了2017年,微信正式提出了賦能創新的關鍵詞,向合作伙伴開放數十種類別、上百個項目的全新能力,以微信支付為基礎,與合作伙伴共同壯大移動支付的千億規模服務生態。此外,針對小程序開放服務商接入模式,微信支付為服務商提供小程序的接入方式和能力支持。
而在2018年,微信支付向鈦媒體表示,合作伙伴賦能體系將“進一步升級”——從產品、政策、服務商成長助力三個方面為服務商提供扶持政策 :
在產品層 ,為服務商提供多種微信產品的能力,包括支付、小程序、會員、跨境支付、廣告等;
在政策上,投入更多激勵措施,推出更多以城市為單位的運營活動,微信團隊將分行業提供針對性的扶持策;
聯合騰訊大學共建培訓體系,升級合作伙伴成長計劃,形成梯度項目包括騰飛計劃、服務商講師認證、境內外成長計劃大會、行業小課堂等。
由真金白銀的砸錢激勵進化到全方位提供微信生態內的能力,這是騰訊從一個點燃“星星之火”到構建“商業生態”的過程。
關鍵角色“服務商”
對于將“連接”作為公司定位的騰訊來說,如何在新興業務中扮演好基礎設施的提供方,成為其當下提出的生態合作戰略中的重要任務。正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去年《財富》雜志舉辦的財富全球論壇中所談到的那樣:“騰訊只有‘半條命’,另外半條命靠這個生態里面其他的合作伙伴。”
智慧零售正是騰訊依靠另外“半條命”的絕佳體現。
由于線下零售行業涉及到的領域眾多,針對每一個行業進行定制開發是一個相當浪費人力財力的過程,因此,用開放接口能力的方式賦能“服務商”,就成為騰訊連接線下商業的重要手段。
服務商在騰訊布局智慧零售的版圖中也充當了更加關鍵的角色,這從微信內部的組織架構調整也可略見一斑,根據微信支付聯合產品部總經理耿志軍透露,傳統意義上接觸零售前端的“BD(商務拓展)”角色,從2016年開始就從微信內部消失,逐漸由產品運營取代。
“因為有服務商的存在,我們覺得BD 角色的意義就不大了,因此原有的 BD 也逐漸向產品運營轉化,不用去前端跟服務商搶,但可以撬動更大的市場。 ” 耿志軍說到。
按照微信官方對微信支付服務商給出的定義:微信支付服務商是指有技術開發能力的第三方開發者為普通商戶提供微信支付技術開發、營銷方案,即服務商可在微信支付開放的服務商高級接口的基礎上,為商戶完成支付申請、技術開發、機具調試、活動營銷等全生態鏈服務。
如此看來,如果將微信視為人與人,商戶與用戶的“連接器”,那么服務商則更像是一個“轉化器”。它可能是一個技術的提供商,也可能是一個行業綜合解決方案商,還有可能是售賣硬件設備服務商,或是運營門店營銷活動的服務商、提供物料鋪設的服務商。通過服務商,微信支付可以連接到更多的從個體、企業與商戶。
為了壯大合作服務商的隊伍,微信支付沒有將服務商的準入設定高門檻,任何具備相應資質的機構都可以在微信支付商戶平臺上在線提交申請資料,當微信支付審核通過后,便可以完成線上簽約,開始做落地業務。
耿志軍甚至表示這是一個“無門檻”的準入,“只要注冊,機構就可以拿到我們所有的資料、所有的解決方案,所有的能力都服務于你。生態就是這樣,各司其職,就像一棵大樹,你長得好壞我不管,我能提供的就是給你下雨、給你提供空氣。”
連接的最終價值:賦能
在推廣移動支付的過程中,“社交紅包”充當了微信支付教育大眾用戶的角色;而在 To B 端的行業普及中,標桿案例的推廣就顯得極其重要。在今年的微信支付合作伙伴大會中,來自智慧停車、智慧醫療以及智慧旅游等領域的代表企業集中亮相,也即代表了微信支付“賦能”服務商的能力。
去年12月,騰訊副總裁、微信支付總經理張穎曾在2017《財富》全球論壇上表示,微信支付已經覆蓋服務商數量超過 3 萬家。通過對不同場景的滲透讓產業得以改變,從智慧停車、智慧醫療到智慧旅游,場景——才是讓微信支付服務商們建立能力的真正契機。
深耕醫療行業服務的海鶿網絡,就通過微信支付充分連接到了自身垂直服務能力。這家企業專注在為醫院提供掛號、就診、取藥、診后康復等全流程的saas服務。海鶿網絡的業務負責人在采訪中告訴鈦媒體,“在技術層面,通過微信支付的加持,我們在2017年全年實現了包括微信醫療行業首批小程序、微信人臉核身試點、微信商保線上理賠、微信電子發票等多項產品創新。”
具體到微信商保理賠這一產品,實現了無紙化手機端快捷理賠,并可用微信錢包收取保險公司的理賠款項,普通看病費用的診后報銷流程由此大為簡化,惠及大眾。除此之外,運營層面,微信支付提供的基礎物料、掃碼器、運營活動等,幫助降海鶿網絡等大量的中小企業降低了運營成本。
智慧停車,也是微信支付在城市中應用最廣泛的場景之一。早在2014年,一家來自廈門的技術型企業——科拓股份,就在廈門上線了全國首個支持微信支付的自助繳費停車場。
科拓股份速停車事業部總經理翁鵬路介紹,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即可查看停車位置、停車時長等信息,并微信支付停車費。與傳統的取卡停車不同,微信停車車輛進場前可由攝像頭自動抓拍車輛信息并識別車牌號,實現自動開閘進場。進場后,用戶會收到一條包括停車空位和商場優惠的信息。
翁鵬路表示,整個智慧停車場的實現用到了微信各方面的產品。比如電子發票、積分抵扣等等,與微信的會員卡、票券打通之后,用戶就能夠使用優惠券支付停車費。
翁鵬路以一家位于杭州的智慧停車場為例,其微信支付的比例達到了83%。與此同時,和“無人零售”同步進行的是的停車場的“無人化”,在翁鵬路看來,停車場是各個行業當中最適合或者最先開始無人化的場景。據其介紹,一家位于南京日均四五千車流量的停車場已實現了完全的無人化,甚至停車場的崗亭也不再需要。
人臉識別技術
高效的支付體驗,也同樣改變了旅游產業。從2017年起,游客到訪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就已經可以體驗到人臉識別技術——游客不再需要在驗票處出示紙質票面,甚至也不再需要掏出手機掃碼驗證入園,只需看著攝像頭“刷臉”即可1秒入園。
這一技術由一家叫做“道控”的微信支付服務商提供,該公司是景區場景支付體量較大的垂直服務商之一,景區“刷臉識別”的實現,由騰訊優圖實驗室提供了人臉識別技術支持。
微信支付的新生態
梳理微信支付與服務商合作已經三年多,從實際落地的案例來看,生態共享與技術開放,是微信支付的“賦能”主要有兩大關鍵詞。
所謂的生態共享,即微信支付的“賦能”以覆蓋10 億用戶的微信為基礎,不僅讓用戶能體驗最符合日常使用習慣的便捷操作,同時更擁有微信整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作支撐。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騰訊集團背后還蘊含著巨大用戶流量以及騰訊的生態系統,同樣為支付服務商們所共享。
而智慧停車、智慧醫療這樣屬于智慧城市&生活領域的創新體驗,享受的均是支付技術創新的紅利,在微信支付內部被稱為“技術開放”戰略,從藥店、景區到停車場,騰訊正在將門檻很高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賦能”給服務商,再由服務商實現與現實場景的結合。
耿志軍在接受鈦媒體采訪時表示,“通過微信支付與服務商的合作,2018年移動支付走向了行業深耕的階段。”當移動支付結合微信產品能力,結合人臉識別等智能技術,整個支付行業實現了閉環,很多行業都會由此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正在智慧零售等現實場景之中發生。
“它所發生的變化不是說原來收現金,現在用微信支付了,而是它的商業邏輯都會發生改變,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事情。大家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場景自然而然地去改變我們的生活。”耿志軍說道。
從大眾消費市場的移動支付推廣,到線下零售場景的實體連接,“服務商”正成為微信支付拓展版圖的重要力量;可以預見的是,通過對多種業態的賦能, 服務商生態會產生規模效應,會有越來越多的服務商,依靠微信支付這種基礎工具的力量嶄露頭角。
在今年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智慧零售首次作為主要議題出現在當天的日程,而在“微信之父”張小龍當天的演講中,“走進線下”成為微信即將大展拳腳的下一個目標,隨著小程序、企業微信逐漸成熟,一個全新的微信生態將從通訊與社交延伸出更豐富的能力,而移動支付,僅僅只是開始。(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蔡鵬程,編輯/蘇建勛)
聯系人:周小姐,唐先生
手 機:13618719520,13508716087
郵 箱:ynpos@163.com
公 司:昆明方象科技有限公司
地 址:昆明五華區美麗家園美祥格8棟一單元4B